在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亲子共读的轻声交流中,由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联合北京市海淀教育基金会发起的“大爱无碍 特教关怀”特需学生阅读工程系列活动,以“亲子共读”为核心纽带,串联起四场充满温度的阅读活动。四场活动环环相扣,通过融合大讲堂、家庭阅读工作坊、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构建起“家校社协同”的阅读支持体系,为特需儿童及家庭搭建起通往知识与情感共鸣的桥梁,让阅读成为照亮孩子成长的温暖光源。
启动仪式:书香启幕,共筑普特共融新生态
4月19日,系列活动在国图书店(砖窑里店)温馨启幕。活动现场,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清河四小、永泰小学的学生带来国学经典吟诵、现代诗朗诵及绘本共读等展演,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同台互动,展现了普特共融的美好画面。海淀特教中心王红霞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是“绘声绘色”阅读项目的升级延续,将重点拓展“亲子共读”“师生共读”“伙伴共读”三大维度。
海淀教育基金会项目部刘晨光部长表示,“大爱无碍 特教关怀”特需学生阅读工程项目就是为了唤起特需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引起家长对特需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通过赠书、家庭阅读指导培训、“区级+校级”阅读工作坊和成果展示的系列活动,激发特需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家长和教师科学的共读指导,让孩子和家长在书中有所收获。
活动现场,海淀教育基金会向100名特需学生捐赠价值2万元的图书,国图书店也捐赠一批涵盖家庭教育、儿童绘本等读物,共同构建家校社协同的阅读资源体系。
专家领航:解码共读策略,让陪伴更有温度
亲子共读不是简单的“念故事”,而是通过语言节奏、画面观察、情感共鸣的三重互动,为孩子认知世界搭建丰富的脚手架。阅读工程特别设置两场融合大讲堂,邀请行业权威专家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儿童阅读专家刘殿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姚颖教授分别以《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和《亲子共读 高品质的陪伴》为主题,通过《蹦》《海伦的大世界》《一园青菜成了精》等案例,深入解析了特需儿童亲子共读的核心策略,生动展现了绘本在提升特需儿童专注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教育部长江学者邓猛教授倡导,“让为孩子讲故事成为成年人的荣耀”,呼吁家校共同营造沉浸式阅读环境,打破“特殊”标签,守护孩子的阅读童心。
共读实践:分级指导,激活亲子共读新动能
5月10日,两场家庭阅读工作坊成为亲子共读策略的“练兵场”。上午,面向识字量较少的低龄孩子,教师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进行讲读示范,通过“五步走”策略和“四个层次”提问法,指导家长掌握亲子互动技巧。下午,聚焦有一定识字量的孩子,通过《萝卜回来了》动画与绘本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整本书概念,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梁桥书的阅读方法,引导家长和孩子通过故事地图的方式共同探索文本深意。
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原本不敢发言的孩子,突出指着画面说出“狐狸摔进泥坑里了!”在《大黑熊和小刺猬》的角色扮演中,看到了平时沉默的孩子竟能准确模仿角色语气。而在独立朗读《小豆包》故事中,更看到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在熠熠生辉。分组共读环节中,家长充分运用所学策略与孩子互动,现场氛围热烈,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同期,30所中小学、幼儿园同步启动“校级融合阅读”计划,鼓励阳光伙伴参与共读活动,形成普特共融的阅读共同体,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书香中找到成长的快乐与自信。
成果绽放:星光闪耀,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
5月17日,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为阅读工程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活动通过视频回顾了前期活动的温馨瞬间,家长代表媛媛妈妈分享了亲子共读中“小绘本、大智慧”的感悟,教师代表韩蕊老师则讲述了学校如何在课后服务中组织特需学生阅读课程,助力普特共融。
在学生展示环节,11组家庭带来了多元表演:课本剧《画杨桃》传递哲理思考,双语绘本讲读《棕色的熊》展现语言能力,原创绘本《小草的梦想》彰显创造力,《植物妈妈有办法》《米小圈漫画成语》《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表演则趣味横生……
现场,嘉宾为参与展示的学生颁发了“阅读之星”证书,鼓励他们持续以阅读点亮心灯。北京师范大学张悦歆副教授在点评中对此次活动作为家校社协同发展的典范所展现的育人价值给予了肯定。同时,她建议家长在亲子共读时应避免过于功利的态度,提倡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方法,并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她呼吁,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让书香成为成长的永恒陪伴。
从春日的书香启幕到夏日的成果绽放,“大爱无碍 特教关怀”阅读工程已超越了“公益活动”的范畴,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家长们放下手机,在亲子共读中感受孩子手指划过书页的温馨。
未来海淀教基金会将继续携手海淀特教中心,继续深化“亲子共读+专业支持+社会联动”的阅读模式,让每一位特需儿童都能在书香中遇见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爱,无碍;阅读,亦无边界。为构建“书香中国”注入特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