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今天新时代的教育怎么办,在教育工作实践探索中如何去做,这是所有教育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10月26日,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2019年(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论坛进入第二日,上午的论坛活动中由高端报告和主题演讲(分中学组和小学组同时进行)组成,国家著名的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带来《新量子革命》主题的高端报告分享,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姚炜进行了主持。
姚炜: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
潘建伟: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潘建伟院士表示,科技革命意味着往往会有产业变革。许多科研工作是从基础研究出发,经过多年长期的努力,发展出许多有用的技术,而技术本身又可以帮助解决研究里的问题。所以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验,不能只搞革命研究也要搞技术。此外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太功利,要努力创新。
李有毅: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认为,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助力育人质量提升。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十二中在做的不仅仅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和相互赋能,更重要是凭借时代的东风,培育真的追求者、善的传播者和美的创造者,培育能够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人。
冯志刚: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表示,人工智能研究性、创新型学校,是强调研究氛围,是基于我们的老师学历越来越高,毕业的学校越来越好,创新型实际上是搭建平台。“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便利,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杨振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谈到,人工智能给学校带来三个方面变化,第一,是减轻基层老师和管理者负担的问题,解放教育生产力;第二能够实现原来我们想做而无法做的因材施教;第三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缩短认知过程,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智商、情商,更要培养爱商。机器只有芯片,只有人类才有伟大的心,有爱,机器有精度,而人有温度,AI时代需要爱的时代。
朱华伟:深圳中学校长、二级教授、
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数学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朱华伟校长认为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个时代,并且想办法去做自己的创新。通过科技推动真正教育的实现,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个是平台,一个是队伍,一个是课程。学校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得心应手地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要使学生学会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
唐江澎: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唐江澎校长在谈到人工智能对我们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时候表示,未来教室有四大特征,第一它是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生命场景;第二它指向于深度理解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第三人工智能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证据,就可以变成为学习成绩的评价;第四建立是云上,专业化的,精致化的学习环境。
孙先亮: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孙先亮校长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问题时表示,学校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培养具有独特才华的教师,培养具有领导能力的老师,培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老师要有多样化的能力和才华才能不被未来所淘汰。
刘永胜: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刘永胜在小学组的分享中进行了精彩的主持。
王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认为, 在智能化时代我们必须反思教育要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后代,和我们应该怎样给予学生立足于未来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特有的自主意识,社会情感、价值判断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而这正是教育的关键所在。那在智能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最大追求就是价值的塑造,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表示,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只会应试或者只会在虚拟的空间存在,不爱艺术、体育、阅读、交往,那他未来的人生注定毫无生机。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学校与教师的价值不会削弱,只会要求更高。教书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但育人包含的情感性、价值性、创造性内容,是无法替代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教育、如何做教师。面向未来的教育诉求我们教育才有理想,才有希望,我们的学生才能发展,才能完善。
陈立华: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指出,面对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或者未来时代,那么等就不如追,教师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合它。教育在智能时代的直观体现是信息化,伴随着信息化和未来时代的到来,下一个词是国际化。虽然是两个词但是同时存在的。今天的教育一定要定位在整个全球的视野,明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是要面对整个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挑战。
熊梅:贵州省贵阳市乐湾国际实验小学教育顾问、
梅林书院院长、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梅表示,建设一所新型学校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就是自下而上,破冰之旅,学校的改革虽然要做整体顶层设计。第二个五年规划的时候就是上下互动,全面推进。第三个五年规划是总结反思、不断改进。从内涵发展强调课程改革,提升质量。从单元开发为核心,教师发展为重点,学生发展为目标,课题带动为载体,行动研究为路径来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
朱爱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朱爱华认为,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新特质离不开AI思维、跨界整合思维、AI素养、创新创造的品质、AI文化、完整育人的场域。围绕人的核心素养,传承与创新,开放与整合,解放与回归。AI时代只有不断回归着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着完整育人的使命,回到学习的本质,回到生活的本质,回到创生的本质,才更具有价值。人间最美爱与智慧,人工智能可以助力人的智能,但只有AI真正踏上爱的征程,我们才可以真正实现完整育人,才能让AI+教育,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唐晓勇: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表示,未来教育不是技术的未来,而是课程的重构,未来不再是基于一本教材,教材就是蓝本,我们需要让它和现实生活中链接,链接起来之后人各种素养自然而然的在这里得到了培养,思维就得到了改变,所以我认为未来教育首先是课程重构,其次在学习环境、学习技术、学习方法,所以教育要顺应时代,教育更要着眼未来,站在未来看教育。
刘希娅: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国家督学,
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分享探寻让素质教育落地时认为,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促进孩子们全面的而有个性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刷题,更多尝试体验式的学习,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学习兴趣、效果也会提高。
项贤明: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谈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未来教育表示,未来教育会是人性为王,未来教育的侧重点会转移,可能德和体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事关人工智能帮我们做什么事情。记忆力地位会下降,创造力、道德、人格健康会上升,情商将与至上比肩甚至高于智商。
吴晓求: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金融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分享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教育在我们国家是特别的重要,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没有教育先进的理念,中国要实现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也是没有基础的。
吉佩定:外交部原副部长、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外交部原副部长、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佩定先生在论坛上就国际形势进行了分享,现在的国际社会是由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私募组织组成,世界也一直处在变革之中。国际形势斗争将是复杂的,长期的,将伴随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我们在发展中国时,一定要适应和拥抱国际市场,勇敢的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通过走出去把我们的商品销售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去,同时还要将改革要继续深入下去,也要搞好创新,这样才能在国际的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张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先生对面向2035实现中小学教育化现代化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进行了分享,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开始泛化为师者和学习者,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局面已经形成。教育公平性除了政府配置公共资源之外,还需要有社会广泛的参与。
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2019年(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各位嘉宾、专家和参会代表的支持下,圆满闭幕。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先生在闭幕式上进行了发言,表示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完成了基础教育政策的系统设计。中国教育也进入到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通过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来带动育人水平的提升,立德树人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互联网让每个孩子做到了教室第一排,互联网扩大了教育机会,提高了教育质量,带来教学形态变迁,就是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杨银付对此还表示,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要聚焦课改,聚焦教改,聚焦评改,聚焦体改,最后要聚焦到校长和老师。有一个好老师可成就一批好学生,有一个好校长就可带出一个好学校,有一批教育家他就能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家并不遥远,让所有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深化改革,内外发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