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是教育强区,也是北京市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区,其体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近年来,海淀区聚焦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老百姓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难”等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等举措,增学位、扩资源、提品质,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连成了片,更多学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者。
30所优质校“带团”发展
5月11日,海淀区宣布正式成立两大教育集团: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深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此前,已有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十一学校等近30所优质校牵头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
作为较早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的地区,近年来,海淀区尝试了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薄弱校、实施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实践,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位于海淀东北部的西三旗、清河地区紧邻昌平,两地百姓“上好学难”的呼声一直都很高。为支持北部新区建设,海淀区通过“名校办分校”“名校办新校”等形式,推动两个地区教育提质升级。2016年9月,根植于北京十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十一龙樾实验学校开学招生。2017年7月,清华附中承办上地中学、清河五小,形成上地地区连片优质教育资源。2018年,清华附小又承办了清河一小,并将该地区一所小区配套学校纳入一体化管理,新扩增学位300个,彻底缓解了当地的“择校热”。
▲清华附中承办上庄二中签约仪式
在海淀南部、中部地区,原卫国中学和原翠微中学合并,由人大附中承办,设立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人大附小承办亮甲店小学,北大附小承办肖家河小学,在优质校的带领下,几所薄弱校在短时期内就实现了快速腾飞。
20对中小学建立对口招生机制
在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学之间建立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打通小初衔接,既能缓解家长的择校焦虑,又为探索学校育人模式改革创设了条件。按照“强弱搭配,以强带弱”的思路,建立“十二年一贯学校”和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学校,是海淀教育改革的又一亮点。
2014年,海淀区将车道沟小学并入理工附中,在理工附小与理工附中之间建立100%直升机制、万泉小学与理工附中之间建立50%的对口直升机制。将二零六中学和培英小学合并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交由十一学校承办。将彩和坊小学并入八一中学,更名为八一学校,使八一中学变身为一所十二年一贯的学校。一大批薄弱小学在优质学校教育资源注入后,逐步提升发展,真正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优质教育品牌。
截至目前,海淀区已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0所,在20对中小学之间建立了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机制,教育资源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全区中小学生在优质校比例提升至83%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提升至98%和97%,惠及近20万中小学生。
南北教育发展步调渐趋一致
海淀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明显,老百姓习惯以百望山为界,将山南山北地区称为“山前”“山后”。以前,“山前”和“山后”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尤为明显,一提起“山后学校”人们很容易与“落后”联想到一块儿。而今,却是另一番景象。
原温泉二中是“山后”的一所薄弱校,与法国凡尔赛学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后,更名为北京中法实验学校,以法语为第二外语,开展特色教学和人才培养。该校还与中关村三小建立“学段联盟”, 小学部由中关村三小派驻教学管理人员和班主任队伍,承担管理工作。中法实验学校校长孙继刚说:“通过中法合作项目,在法国老师的影响下,中方老师变化很大,能主动将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而与中关村三小合作,也让小学部一下子成了本地区百姓入学选择的大热门。”
▲北京中法实验学校开展法语文化月活动
而按照“市区共建”优质校的新模式建立起来的首师大附中北校区,由于与本部在师资、教研、招生、学籍、课程上实施统一管理,同样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据该校区执行校长刘明表示,学校从去年开始招生,能为当地扩增优质教育学位1200个,今年他们计划招收160名初一新生。
▲首师大附中北校区校园开放日,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
这些年,为了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的问题,海淀区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通过新建、委托承办、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帮助一批学校高起点发展或实现更新突破。截至目前,海淀已在北部地区建成上地实验小学上庄校区、翠微小学温泉校区、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首师大附中北校区等一批优质学校。
▲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学生参加科技体验活动
未来海淀区将进一步优化“南北同步、优质均衡”的城乡教育格局,有效促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学区制为教育治理带来新活力
这两天,正值义务教育入学网上信息填报、审核的关键时期,海淀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向不同人群通报政策内容,解读办理流程。2016年海淀区启动学区制改革,在全区建立了17个学区,各学区成立包括所在街镇、驻区资源单位等在内的学区委员会和学区管理中心,负责开展升学政策宣传,学校、师生发展服务,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工作。
▲中关村学区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解读会
各个学区管理中心成立后,积极探索与街镇、驻区单位互动共享、协商共治的长效工作机制,除做好招生入学季做好政策宣传,适龄儿童入学预测工作之外,还积极调研地区教育需求,整合地区教育资源,满足学区学校和师生发展需求。
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将各委员单位提供的教育资源汇集成《资源共享手册》,为学区内学校提供了一份丰富的资源“菜单”。为了方便学校师生使用,他们还搭建了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精准查询、快捷预约、智能推荐、决策支持等服务。
2018年,中关村学区还与中科院相关部门、中国科普博览联合推出了SELFxKids校园版科学讲坛,此项活动已经陆续在中关村一小、双榆树一小和中关村四小、中关村中学开展,深受师生们欢迎。此外,他们还开展了“送训下校”“众筹共研”等活动,对教师开展情绪管理、职业规划、小课题研究等方面培训,为学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多平台。
从海淀区两年来的改革实践来看,学区制不仅使校际之间形成了协同成长的新样态,而且还搭建了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调动了社会各方关注参与教育治理的热情和能动性,同时也提供了区域教育资源统筹、均衡配置和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为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在改革中提升办学品质
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海淀区也非常重视各个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学前教育方面,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深度合作,推进共同体研修模式。坚持每年开展各类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活动,充分发挥10个学前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每年完成全区600余名干部教师的培训和7000余名教师的研修任务。每年投入5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幼儿园师资培训和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方面,加强海淀区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编印《海淀区课程优秀成果集》、《今日海淀教育系列丛书》、《今日海淀课程》等,聚焦新课程理念下的特色和精品课程研究与实践。积极应对新中考改革,建立了新中考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调研机制,做好初中课程教学与中考改革衔接。
2016年,海淀区分别面向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学校推出了“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旨在通过项目引领来推动海淀教育集群发展,让各校在协同研究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其中,“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含51所项目校,“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含19所项目校,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专家引领、政策支持和改进提升等举措,学校的办学理念、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得到全方位提升。
▲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学院路小学现场会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魅力教育,打造普适品牌”新品牌学校建设现场展示活动
为迎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海淀区还建立了高中课程改革部门工作联动机制,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服务指导和专业支持。在全区学校共建设两批47个高中学科教研基地,示范引领各学科团队深入研究,积极谋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同时,进一步指导各校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完善跨校选修课程管理制度,满足不同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数说扩优
1.近年来,海淀区小学就近入学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初中就近入学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2.截至2018年9月,海淀全区小学入学32484人,小学在校生达170238人,增加6830人。全区初中入学21407人,初中在校生达59629人,增加2368人。
3.2018年,海淀全区优质学位增加4000余个,中小学在优质校就读比例达83%,比2012年提高25%。
4.海淀每年投入约6—7亿元,构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技术保障教育发展优势。
5.2018年,海淀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截至目前,海淀区幼儿园有182所,已有16所民办园转为普惠民办园,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达144所。
6.2019年,海淀区将力争新增3000个中小学学位、扩增8200个学前学位,作为年度重要民生实事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