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名校长工作室:校长们的“加油站”
2019-03-27
具备学习力的人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好校长,但一位好校长却一定有极强的学习力。校长的学习力不但影响着自身专业的成长,还关系到所在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海淀区的校长们最近就忙着“充电”呢!一起来看看吧!
自海淀区12个名校长工作室正式启动以来,各工作室在实践导师和学术导师的带领下,陆续开展了学习交流和入校调研等活动。
  1
  郭涵校长工作室
12月3日,郭涵校长工作室成员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共同聆听学校研究课——《〈将进酒〉赏析》。并以“学校师生关系”为主题,从实践角度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和实施计划。
1月7日下午,郭涵校长工作室全体成员走进地大附中。旁听了地大附中自主合作“Z课堂”,深入了解了地大附中以课堂为起点的学校发展情况。工作室成员结合参观和听课的情况,对地大附中的文化建设、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学术导师康健教授以《本质:教育是什么》为题,就学校办学、课程和教育教学本质等方面对校长们进行了指导。校长们一致认为,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反思,有助于转变思维方式,发现学校管理的新角度;通过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非常有助于自身的成长,获益匪浅。
3月6日,郭涵校长工作室成员走进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旁听了高二(5)班以“新时期如何践行雷峰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并了解了学校的党建工作情况。在研讨环节,大家围绕新时期中学党建工作如何坚守“真”与“实”,怎样让学校党建工作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发表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通过研讨,大家形成共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党建工作的核心所在。要坚持党组织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努力实现党建与德育融合,让德育贴近孩子们的真实需求,让他们听得懂、学得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真正帮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
  尹超校长工作室
3月14日,尹超校长工作室成员齐聚北大附小陈守一故居内,进行工作室第一次读书沙龙活动。在学术导师林小英教授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各位校长带着对教育实践深沉的爱和迷惘,对《爱弥儿》上卷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精读,与19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交流,尹超校长工作室成员初步形成共识,将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探索一种新型的专业发展模式,传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髓,大家一起平等对话、合作分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板块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争取打通藩篱、学研结合、管理共长。
  3
  王殿军校长工作室
3月15日,王殿军校长工作室成员在清华附中开展了第一次交流活动。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就清华附中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做了主题报告。在随后的专题研讨中,王殿军和工作室三位成员就工作室的培养计划进行了研讨,并初步商定4月份聚焦“信息技术在学校办学中的运用”“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办学”等主题开展交流。
背景介绍
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2009年海淀区委教工委启动海淀区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了6个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基地,首批聘请刘彭芝、郭涵、李希贵、刘畅、刘可钦、尹超六位优秀校长作为主持人,2014年又建立了1个幼儿园园长培养基地,聘请刘燕园长作为主持人,采取师带徒培养模式,实施中青年骨干校长、园长的培养工作,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两期,共遴选了90位中青年校长、园长进入各基地,跟随主持人进行学习实践。
在总结前两期校长培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区委教工委再次启动了名校长工作室项目。2018年10月底率先启动了郭涵校长工作室,2019年1月23日又启动了11个工作室。
工作室采取“双导师”培养方式,为每个工作室配备一位实践导师和一位学术导师,共同展开为期两年的学习实践。这12位实践导师,都是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校长,学术导师也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入选的学员为海淀区中青年校长中的优秀代表。
名校长工作室将继续发挥海淀名校长和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更多优秀校长搭建学习研究、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的平台,促进海淀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 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0号新海大厦6层北区
  • 010-82666626
  • hdjyjjh@163.com
  •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6028784号